自2022年底,ChatGPT在全球引爆“iPhone时刻”之后,时代变迁中的各个企业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是否需要自己的“业务Docker”? ?

当然,这个想法并非空穴来风。

首先,放眼未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AGI)永远不会是唯一颠覆商业的技术。技术迭代不断加速的另一个意义是,你曾经引以为傲的账户运营更有可能沦落到凡人。

其次,虽然很多流量平台和商业形态的生态建设也在与时俱进,但这其实并不妨碍企业考虑基于自身能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私有产权“商业容器”。毕竟,只有把自己的生命线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更加从容。

说到“商业容器”,就不得不提微信小程序:作为最接近“商业容器”概念的产品,小程序已经发布6年多了。按照张小龙当时的说法,小程序的定位是“成为企业持续运营的工具”。

然而,有些出乎意料的是,这几年,小程序并没有能够很好地缓解各类App的“进入危机”和“流量焦虑”,同时也打破了“体力”而“虚拟”“次元壁”也显得准备不足;再加上目前AGI的普及,小程序的价值或将迎来彻底的“重估”。

01

小程序的“初衷”

移动互联网时代,每天都有无数的新事物诞生,它们千方百计地捕捉人们有限的注意力。因此,当再次提到小程序时,很多人都会问“灵魂问题”:这么老的东西有必要重新认识吗?

答案是肯定的。

2017年1月9日,小程序上线前夕,一向文静优雅、不善于演讲的张小龙用了四个小时阐述了自己对小程序的看法,如果他一次性发布他一年以来攒的所有朋友。超过。

遗憾的是,这篇演讲中直击互联网产品本质的高度抽象的断言并没有像他身边萦绕的光环和“金言”那样广为流传。如果高度概括整个演讲的内容,张小龙基本上是在说两件事:第一,小程序是一种新的产品形态;第二,小程序是一种新的产品形态。其次,丰富了微信生态。

1。小程序是一种全新的产品形态。

“小程序是一种无需下载、无需安装的应用程序。它实现了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可以通过扫描或搜索的方式打开应用程序,使用后即可离开,无需卸载。 ”

张小龙为小程序找到了两个参考对象。他谈到PC时代,毫不犹豫地提到了“www.web协议”。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书同文,车同轨”。全球任何商家或企业都可以使用同一套标准来建立网站并与客户建立联系。

第二个参考是App。进入移动互联网后,我们不再浏览网页,而是打开App。手机带来了网民数量激增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问题:一个人每天可以浏览20个网页,却无法打开20个应用程序,更不用说下载一个应用程序来提供一项服务了。而且,应用程序远比网页复杂,这也将大量创业者拒之门外。

因此,在张小龙看来,小程序是介于网页和App之间的一种产品形态,也是一套通用的技术标准和语言。

从另一个角度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价值:网络时代催生了谷歌、雅虎等搜索引擎,因为用户通过搜索获取​​信息。 App诞生后,出现了Twitter、Facebook、微信、抖音、淘宝等超级应用。即使看一眼这些公司的估值,也足以了解小程序的“野心”。

张小龙还谈到了互联网的下一站。他引用了比尔盖茨的书名——《信息唾手可得》,来描述当一切都连接到互联网时应用程序应该是什么样子。

简单来说:如今,我们大量的需求都是通过移动应用来完成的。购物时我们打开淘宝、美团订外卖、微信聊天……如果除了手机之外的其他产品也能联网,比如汽车、汽车等已经司空见惯的东西。智能音箱甚至已经进入了虚拟宇宙。企业如何为用户提供这些服务?我们如何购物、订外卖、注册?企业除了ios、Android还需要开发N个版本的App吗?

在张小龙看来,小程序是更好的选择,有望成为万物互联的关键。如果这种更加轻量化的产品能够适配智能音箱、汽车等任何系统,那么消费者就可以通过语音获取信息和服务,实现“触手可及”的理想。

但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上述所有期望的前提和关键是小程序必须足够开放和包容,直到它像“网络协议”一样通用。

2。小程序如何丰富微信生态?

“微信是一个工具,小程序是一个生态系统。”

工具更换方便,就像从iPhone12换成iPhone13一样。即使对于社交工具也是如此。想想我们是如何从QQ迁移到微信的。

什么是生态?商家将这里视为自己的“家”,将自己的业务和客户资源放置在这里。生态是不容易被取代的。可以说,正是小程序赋予了微信B的能力,以及从社交工具走向丰富服务生态的可能性。

举两个例子可能更容易说明问题。

2017年,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年底,一款名为“跳一跳”的小程序游戏创下累计用户3.1亿、日活跃用户超1亿的记录。这一纪录被去年10月的《羊乐歌羊》刷新。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羊有羊》最早发表于抖音。然而,一个月之内,却无人关注,创始团队连钱都花不完,几乎要放弃了。中秋节临近,《羊有羊》在微信小程序上发布,一发不可收拾,席卷所有平台,当然也包括抖音。

另一个故事是拼多多。黄峥曾直言:“小程序是一个通用工具,我认为所有的电商公司都应该做小程序。”凭借微信的社交流量,拼多多通过小程序获得了3.5亿用户,甚至被定义为新物种“社交电商”。

除了拼多多、京东等小程序外,还有寄生在微信上的有赞、微店等服务商,以及大量品牌自建的小程序商城。

游戏和电商在微信小程序中占比最高:前者为微信带来宝贵的用户时间,后者促进交易转化。另一方面,腾讯建立了一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但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家电子商务公司。

一切看起来都很合理、很完美,对吧?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开放带来的机遇与封闭带来的“溃败”是相互矛盾的。

02

小程序变“商业容器”

为什么重要?

这里还有一个知识要普及一下。

从狭义上讲,百度是中国第一家提出“无需下载,搜索即用”的互联网公司。这与小程序的概念基本一致,但当时百度将其称为“轻应用”。直到2018年,百度才转向智能小程序,比2017年初推出的微信小程序晚了整整一年。

回到现在,面对ChatGPT的压倒性力量,普通企业该如何应对?

之前的讨论已经指出,无论是AI还是AR、VR等元宇宙,技术迭代必然带来商业形态的变化。拥抱新平台固然如此,但这仍然是一种随波逐流的压力反应方式。

更有远见的做法是重新评估“平台与账户”之间的强依赖性,走出“佃农”的身份,借鉴IT行业的经验,自主打造“业务容器”适合您,并且现在和将来都可以在所有平台上普遍运行。

总之,做临源鱼,不如退而结网。企业的诉求是:第一,将所有能力封装到商业容器中。同时有后台可以完成所有操作;其次,它可以在多个平台上运行。

事实上,小程序是最接近理想“商业容器”的产品形态。不同平台赋予小程序的能力已经比预想的更强大了。这是真正加载平台能力的封装方式。

然而,正是在多平台运营这一点上,小程序“连半途而废”,而Gein却是走反方向的领头羊。

03

狭义的小程序可能会成为未竟之事

人是经验的奴隶,大公司的路径依赖往往出奇地强大。无论张小龙如何强调小程序不是流量业务,与腾讯巨大的业务惯性相比仍然相形见绌。

有一篇文章被广泛流传——《腾讯没有梦想》。笔者认为,产品是产品经理同理心、意识和想象力的混合体。伟大的产品需要价值。然而,腾讯已经成为一家“资本+流量”组成的投行公司。连接万物的表象背后,腾讯的核心模式从未改变,那就是流量业务。功利主义和短视使得很难做出伟大的产品。

互联网流量见顶,字节竞争加剧后,一些信号已经出现:

◆ 2021年5月上旬,微信开放社区发布通知,小程序不再提供打开应用的技术服务。简单来说,对于创业者和商家来说,想要通过小程序来拉动流量,是没有办法的。要么把所有业务都放到微信小程序里,要么另谋出路。

◆ 2022年底,马化腾在腾讯员工大会上表示,视频号是全村的希望,是电商的“闭环”。

◆2023年5月,微信公众号11日宣布公众号可以带货“视频号店铺”,视频号商店的产品卡可以插入微信 。

种种迹象表明,微信正变得越来越封闭、排外,力争成为“流量黑洞”——视频号+微信支付+小程序,商家最好“焊接”在微信里,从营销中获取所有交易都在这里完成。

这让我们又回到了问题的开始:虽然如前所述,张小龙希望将小程序打造成“企业永续经营的工具”,但从流量角度来看,小程序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企业的工具。一种交通枷锁。当然,这也不完全是张小龙的错。毕竟他做的是互联网产品,不是真正的生意。

结果,微信小程序只能变得平庸:6年时间,腾讯并没有探索让小程序成为通用、通用的技术标准,而是把它变成了微信流量变现的商业工具之一。 。

如今,问题变得复杂又令人着迷:支付宝、抖音、快手、百度都加入了广义小程序的混战,微信却转身走向封闭。

04

未来一二三的变化

未来变革一:服务业数字化黄金十年

发展经济学中有一条重要规律:服务业占整个经济的比重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消费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已成为共识。消费的支撑是服务业。

服务业有一个重要特点。其生产效率提高非常缓慢。这种现象被称为“鲍莫尔病”,由经济学家鲍莫尔首先提出。他在论文中形象地说:200年前,可能需要很多人才能生产出一种工业产品,但现在机器可以做到。 200年前,弦乐四重奏需要四个人演奏;现在,弦乐四重奏需要四个人来演奏。现在需要四个人玩。

打破“鲍莫尔病”,提高服务业效率和附加值,是保持社会经济活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用好数字产品和工具的价值,在过去10年里通过直播、外卖、电商、短视频得到了验证。

未来十年仍是服务业数字化的窗口期,仍有广阔空间。

未来变化2:小程序正在成为互联互通的最佳桥梁

◆ 2021年底,快手与美团达成合作,快手上线美团小程序。通过美团小程序进入快手的商户,点击“本地生活”团购中的商品即可跳转至美团小程序进行交易。

◆ 2022年8月,饿了么与抖音达成合作,抖音推出饿了么小程序。 抖音用户可以通过跳转到饿了么小程序订外卖。

从某种角度看,“拆墙”已成大势所趋,背后有来自企业的经营压力作为推动力。

1。业务经营正变得碎片化、多元化。咖啡馆也是餐厅、酒吧、书店,甚至是一个文创品牌。依赖账户体系、寄生单一平台的运营方式对于他们来说效率非常低。 2、混合模式下的成本效率不经济。商家无力在多个平台开设多个账户,业务负担过重。

商家的诉求是什么?那就是拥有自己的“商业容器”,然后可以像U盘一样插入不同的平台来获取客户并运行。这是互联互通的根本原因。

未来变化三:chatGPT和低代码,小程序开发成本可能“崩溃”

商业的本质无非就是成本和效率。当一个曾经门槛很高、价格昂贵的工具或服务变得便宜到可以被浪费的时候,那就是商业规则发生变化的时候。手机的普及带来了移动互联网。当4G流量资费跌至底价时,各种应用蓬勃发展。

随着可申请谷歌程序员的chatGPT的出现,以及低代码的推广,小程序的开发成本和门槛可能会达到一个拐点。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商家能像打开微博一样简单地使用小程序,会发生什么变化?

“让商家低门槛甚至零门槛实现数字化转型。”

05

「业务容器」或「业务实现」

重估的关键

启发张小龙提出小程序的“www.web协议”的发明者名叫Tim Berners-Lee。他也是第一个浏览器的发明者。

今天的互联网世界可以延伸到各个角落,这与Tim Berners-Lee免费发布源代码有很大关系。他的无私让网络成为一个自由、开放、自由、共享的平台,连接着整个世界。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蒂姆·伯纳斯·李坐在NeXT电脑前,输入一行文字:“This is for Everyday”。

时至今日,互联网已经完全背离了“去中心化”的初衷。蒂姆·伯纳斯·李曾含泪说道:“互联网已经演变成一个导致不公平和分裂的引擎。被强大的力量所支配,并受其摆布。”

于是,本来可以成功退休的“万维网之父”开始了人生的逆袭,决定开发Web3.0(Solid)来完善万维网。它只看重通过“单向链接”方式的开放性。 ,可以链接到其他资源的问题,无需信息源的任何响应或许可。

曾经屠龙的男孩现在说“闭环!闭环!闭环!”

回到小程序,未来小程序是成为广义的“商业容器”,还是成为狭义的某个平台的“商业变现”工具,还是成为关键价值重估点。